致段祺瑞勸以愛惜令名函

內容來源:卷三十六   別錄

隸屬章節:別錄 \中華民國十七年

 

 

——中華民國十七年七月五日於北平——

 弟子蔣中正謹致敬於芝泉夫子座前,而問起居:中正與先生別垂二十三年,知先生或憶當年門弟子中有蔣志清其人者。此二十三年中,先生幾度秉國大政,備極著赫;而中正始終追隨 先總理,奔走革命,致力撲滅奉先生為領袖之北洋軍閥,歷盡艱苦,而未嘗偶一修音問者公也。今燕雲收復,北伐即告完成,中正身臨舊都,未遑寧處,上書敬候起居者私也。公私之間,截然有鴻溝在。嘗思共和創建以來,先生屢立殊勳;國事敗壞至此,先生亦難辭咎。辛亥之役,先生以北洋宿將,首贊共和,一電遙傳,清社遂屋,此固大有造於民國者。顧當時 先總理以北都帝居閎侈,易起奸人妄念,瑕穢叢積,蕩滌尤難,因議建都南京,以立民國萬年不拔之基。袁氏早蓄野心,宜持異議,而先生亦依違阿附,未伸正論,必待籌安勸進,始表消極反對,焦頭爛額,所損已多;此先生未明革命之真理,故不能接受 先總理之主張,而貽禍於建國之始也。袁氏既死,先生誤於僉壬,已足深惜;張勳復辟,復授先生以再造民國之機,愛先生者咸謂君子之過,將如日月之食;乃先生仍為群小包圍,創為安福國會,雖 先總理崎嶇嶺嶠,堅持護法,卒難破先生武力統一之迷夢。直至徐世昌竊位於前,曹錕賄選於後,先生始稍稍覺悟,遂有共討曹吳之舉。 先總理以為和平統一,未可再失時機,力疾北上,提出國民會議之方案,以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42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解決一切政治問題;乃先生復為群小所惑,必以善後會議代國民會議,使人疑先生別有用心,遂至先總理著志以終,中國自此擾亂不已;先生尤躬罹其害,權位不保,勳名亦幾於澌滅。此先生始終為宵小所蔽,不能接受 先總理之主張,以自誤誤國也。先生所擁護者乃共和虛名,所培成者盡軍閥餘孽,此必非先生始願所及;然未能篤信三民主義,與 先總理主張之足以救國,而使縱橫捭闔之徒得逞其技,則其結果必至於此。今幸北伐軍事成功,中國已屆統一,此實我中國出於危亡之惟一時機也;苟有人心,孰不欲促成新治;且軍閥完全崩潰,所謂北洋正統者,決無死灰復燃之希冀。革命勢力始終團結,自 先總理逝世至今,帝國主義者與軍閥屢次造作國民黨即將破裂之謠,無一得售,稍有智識又孰願自召滅亡。乃道路藉藉,咸謂天津、大連之間,有託庇外人勢力,運用政治手腕,於大局鼎革之時,蟻聚蠅附,極挑撥離間之能事,若惟恐中國果能統一,即無若輩活動之地者,而若輩之招搖煽惑,則莫不假託先生名義為重心。中正深為先生危,不敢不為先生告:以先生曩昔之愛護共和,必不欲淪為亡國編氓;惟若輩舉動,既託先生之名以行,譸張所至,必累盛德,甚望剴切誡諭,加以制止;其猶不從,則望先生悉揮之門外;而中正為擁護革命利益計,將不能不加以嚴重之制裁。北伐勝利,非即革命成功,欲求中國之平等自由,尚賴國民之共同努力,苟能皈依三民主義,共圖新中國之建設,從前種種,自可屏置不問;但革命時代,亦斷不能容反革命者之活動,尤不能容其隨處投機,危害全局。先生靜思往事,熟審潮流,必將確信三民主義為救國唯一良藥,而痛恨政客者流之害國,以圖自救也。中正對於先生已往翊贊共和之勳績,深致尊重,無敢或忘;並深願先生愛惜令名,善用勳望,以固革命之基,而奠共和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43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之實,使天下後世皆知先生救國愛民之真誠,而不終為奸邪宵小之所誤,是則公私之幸也。語曰:君子愛人以德。輒敢以弟子之私,布其誠悃,惟希鑒察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444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近更新於 2014-09-02